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“华亭路。”秦东笑着解答道。
华亭路与墨水街小商品市场的缘份始于八十年代初。
当时,到上海一张最便宜的底层票要6.8元,鲁旭光刚练摊时,一般是40多个人组团去进货,无论男女都躺在底舱的席子上,而夏天,通气不好的船舱里温度将近37℃,一路颠簸根本无法入睡。
为了省钱多进货,他和同伴们都是带着煮好晾干的面条,在路上饿了用水泡着吃,吃到终点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,但大家伙都忍着饥饿和疲惫,一下船赶紧去市场挑选货物。
当时电视上流行的服饰,一星期左右就能到秦湾,而上海如果有什么新款式,3天之内就能到各个小摊。
90年代的时候,华亭路服装市场以价廉物美、风格独特而闻名上海,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灵敏快捷的市场反应,一度成为上海个体服装市场的翘楚,成为领导上海年轻人流行服装的“桥头堡”。
“就是这里。”鲁旭光对这里比对丈母娘家还要熟悉。
“哥,这里也我也熟啊。”秦南挎着自己哥哥的胳膊,就是不撒手了。
华亭路批发市场、吴江路美食街,怕是九十年代的外地大学生对这个城市最深刻的记忆。
马路两旁全是简易的帐篷式的店铺,小货摊上各种样式的旧衣服和私人裁缝模仿制作的衣服,还有饰品,市场深处好像漂浮着一种不明国籍的气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